喀土穆

卡纳克神庙迎接太阳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3/6 12:23:18   点击数:
如果说开罗是一座“千塔之城”,那么卢克索就是一座又四“宫殿之城”。古老的尼罗河穿城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古埃及人对太阳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拜,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就如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于是,便形成了尼罗河东岸是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河西岸是帝王、贵族陵墓的卢克索城的特别格局。“生者”与“死者”隔河相望,形成两个世界永恒循环的圆圈。早在多年前,当卢克索还叫“底比斯”的时候,这里曾是埃及的“珍珠之地”,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光城门就有座。如今,时光转换了多年,不仅历代法老在这里兴建的神庙、宫殿和陵墓,都变成了残缺不全的废墟,百门之都名存实亡,而且卢克索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它却成了那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现今卢克索的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就是卡纳克神庙。卡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以北米处,是法老(古埃及国王)们献给太阳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建筑群,有大小神殿20余座,全部用巨石修建。整个建筑群规模十分宏大,仅殿堂占地就达平方米。卡纳克神庙中最高的建筑是一座方尖碑,它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著名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建立的。碑身高29米,重吨,是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早晨,当红红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阳光穿过卡纳克神庙中的方尖碑,穿过高大的塔门,不消一会儿,就染红了多柱厅“盛开”的纸草花大圆柱,投射到拉美西斯三世的神殿上。踏进卡纳克神庙的甬道,迎面而来的是不说巨大而厚重的塔门,多柱厅中的圆柱有多根。走在卡纳克神庙中,最让人着迷的不仅是方尖碑、盛开的纸草花柱,还有刻在柱上、墙上、神像基座上的那些优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世上有许多地方是用来观赏的,然而,卡纳克神庙却是要用心来阅读的。尼罗河源于东非高原的布隆迪高地和埃塞俄比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与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相汇,形成了具有独特气势的尼罗河。尼罗河是丰沛的,在它的冲刷下,干涸的非洲大地孕育出了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埃及。几干年来,尼罗河定期泛滥,每到8月份,它便一改往日温柔的表象,肆意拱起浑浊的河水,两岸大片的田野都淹没在它的魔爪之下,人们也不得不纷纷迁往高处暂住。两个月过后,尼罗河如期消退,并且给两岸带来丰沛的土壤。这就是尼罗河,它有时温柔、安静,给两岸的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有时它又是那么疯狂,怒吼的河水咆哮着冲向人们的家园,丝毫找不到平日温柔的影子。尼罗河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青白两河的汇集处——苏丹首都喀土穆。这里,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构成了现代的喀土穆,各镇间有桥相连。如果想看两河相汇的景观,喀土穆跨河大桥是首选之地。滔滔河水滚滚而来之时,只要站在喀土穆跨河大桥远眺,就可将一切一览无余。站在喀土穆跨河大桥向下望,最让人感到奇异的是,加加汇流处的尼罗河水,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白色,这种一河双色,蓝白分明,美得像梦,又像童话。尼罗河之所以有如此奇观,是因为汇集的两条河流中,蕴含了大量的矿物质。白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多流经沼泽地带,水中含有的杂质大部分已经沉淀,所以,它水色是一片纯净的白色。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它流经的地区有大量的岩屑,溶解了许多含硫物质,因而一片碧蓝。而到了喀土穆,又由于两条大河密度、流速均不同,融合的过程比较缓慢,需要经过一段距离的流动,才会慢慢融合为一体。于是,便出现了一条蓝白分明的,就像两条色彩截然不同的锦带一样的河流。当然,喀土穆因有这样奇特的尼罗河的孕育,也有了不同的韵味。每到大雨来临,没有下水道的喀土穆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也正是尼罗河丰富的河水,才让喀土穆的土壤如此肥沃,聪明的喀土穆人在大街小巷中,栽种了成片的格树,从远处看,这些枝繁叶茂的榕树,就像一把把天然的“遮阳伞”,将喀士穆紧紧地庇护起来。尼罗河,在非洲狂野的大地上如一条美丽的飘带,一路婉蜓。这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怒号的河水,造就了两岸绮丽的自然风光,也造就了神秘的古埃及文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271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