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肯尼亚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3/4/3 16:45:25   点击数:

丰富的旅游资源

肯尼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肯尼亚自年独立后,旅游经历了初创、发展、调整和振兴4各阶段。初创阶段是-年,高速发展阶段是年至年,调整阶段是年至年,振兴阶段是年至今。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肯尼亚旅游业形成了旅游产品以观赏野生动物为主、旅游发展模式先国际后国内、客源国较为集中和力推生态旅游等特色。

年肯尼亚的旅游收入1.88亿肯先令增加到年的亿肯先令,40年间增长了倍。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使旅游业在年超过茶叶成为肯尼亚第二大外汇来源,并于年超过咖啡成为第一大外汇来源。年,旅游接待量万人次,旅游收入亿肯先令。年肯尼亚旅游业创造了万个就业机会。

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肯尼亚国际游客数量骤减71.5%至57.96万人,旅游业收入收缩43.9%至亿肯先令(1美元约合肯尼亚先令)。

年1月至8月期间,肯尼亚游客激增了91%,前8个月接待了名国际游客,而年同期仅为人次。

今年前8个月入境旅游收入增长至亿先令(13.9亿美元),而年同期为6.91亿美元。随着新冠疫情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际游客旅游需求会更加旺盛。

旅游收入的增长态势,也有助于弥补商品贸易逆差,平衡财政收支。在肯尼亚,旅游业贸易逆差的弥补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肯尼亚旅游发展近60年来,其间虽然也经历波折,但总体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现在肯尼亚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不仅给肯尼亚创收了经济发展急需的大量外汇,为失业严重的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在客观上优化了肯尼亚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之所以在肯尼亚获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内政局的相对长期稳定、政府的推动和走有特色的经营之路。肯尼亚发展旅游之路,不但对于非洲国家,而且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肯尼亚的“三宝”

作为农业国家的肯尼亚,出口产品也相对单一,其中尤以咖啡、茶叶及鲜花最为突出,也被人们称为肯尼亚的“三宝”。

(一)咖啡

在19世纪进入肯尼亚,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饮品经由南也门进口到肯尼亚。但直到20世纪初,波旁咖啡树才由圣.奥斯汀使团(St.AustinMission)引入。肯尼亚咖啡大多生长在海拔至米的地方,一年中收获两次。

其主要特色是鲜明的水果香,常见的水果香是柑橘。肯尼亚咖啡具有多层次感的口味和果汁的酸度,完美的柚子和葡萄酒的风味,醇度适中,是许多咖啡业内人士最喜爱的单品。

就国际范围而言,肯尼亚咖啡的增长数量是显而易见的,至年,出口80万袋,到至年,出品量增至万袋。一般产量稳定在万袋,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公斤。咖啡价格突涨之前,肯尼亚咖啡的平均价格就一直在上升。至年的价格比12个月前抬高50%。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增加的结果。

肯尼亚咖啡借好莱坞电影《走出非洲》(OutofAfrica)的轰动而进一步扬名。影片中梅里尔.斯特里普(Maryl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伦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种植园主。许多人大概仍记得影片中那动人的美景和壮丽的日落,但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卡伦想在非洲拥有一个咖啡种植园的梦想。

另外肯尼亚早期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已建立一套完善的栽培,品管制度。肯尼亚独立后,咖啡业在既有基础上,大步跃进,成为肯尼亚创汇的产业。

年1月肯尼亚出口咖啡公吨,出口收入亿肯先令(约合2.13亿美元)。

(二)茶叶

年英国人凯纳(G.W.LCaine)将茶树引进肯尼亚的Limuru地区。年肯尼亚才开始在西部赤道附近大裂谷两侧高原山坡上的一个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此地区海拔米至米,年降水量高,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四季如春,茶树枝繁叶茂,叶大而鲜嫩;火山灰土壤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无需化肥,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20世纪20年代中期,茶叶开始作为商品生产发展起来,肯尼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茶树种植历史至今已有余年。

茶叶主产区在肯尼亚大裂谷两侧的高原地区和周围地区,中部和茂悬崖,凯里乔高地,基西高地和Cherangani山区,Aberdares和Nyambene丘陵山周围。其中南迪山和号称“茶都”的科瑞秋地区是肯尼亚最著名的茶叶产地,它们都位于大裂谷西部边缘地带,而位于大裂谷东部边缘的里穆鲁(limuru)等地出产的茶叶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茶叶之一。

肯尼亚茶被称为“三无茶”,即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肯尼亚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由于地处赤道,光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成片种植的茶树几乎没有病虫害,无需农药;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出无化肥、无农药、无转基因的高品质茶叶,并畅销世界。

在肯尼亚生产的茶叶中充满了红茶碎茶,从一开始就引入优良品种,并应用新技术,所以红茶的质量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优质茶占比很大,所以茶的价格也是上乘的。

茶叶在东非有“绿色黄金”之誉。肯尼亚作为非洲第一茶叶大国,其海滨城市蒙巴萨设有东非茶叶出口拍卖所,是世界最大的红碎茶交易市场,每周吸引众多商家在此交易,每周茶叶成交量可达70多吨。

茶树在肯尼亚四季常青。六七月份,茶农平均每两三周采摘一轮;而10月采茶的黄金季节,五六天即可“丰收”一次。采茶时,采茶妇女通常用一根布条把竹筐吊在脑后,熟练地采摘茶树顶端的嫩尖,然后放进筐子里。

英国人在向肯尼亚引进茶叶时,并没有同时发展茶叶加工产业。肯尼亚茶农缺乏加工茶叶的能力,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向英国和肯尼亚资本家开设的茶叶工厂出售茶叶。据了解,茶农每卖出一公斤新鲜茶叶,刨去苛捐杂税,只能赚到7到8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5角)。极低的收入使茶农无法积累财富。

年肯尼亚茶叶总产量为53.3万吨,而总出口量为55.8万吨,出口额实现亿先令(约12亿美元),与年相比增长了13%,出口均价在2.1美元/公斤左右。然而,仍然占据世界第三大产茶国、第一大茶叶出口国的地位。

肯尼亚茶园也是一景,山地层峦起伏,茶树郁郁葱葱,茶叶清香沁人心脾,碧绿的茶园,一眼望不到边,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茶园融为一体。置身于其中,眼前仿佛是一幅宁静唯美的风景画。

(三)鲜花

肯尼亚的鲜花行销全球60多个国家,是继荷兰、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鲜切花出口国。肯尼亚主要种植的鲜花,包括玫瑰、康乃馨、满天星、百合、金丝桃等一系列夏季花卉。

花卉种植在肯尼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肯尼亚地处东非高原,平均海拔米以上,全年平均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赤道横贯中部,光照充足。这样的地理条件,可以全年种植鲜花,且颇适宜玫瑰等鲜花品种生长。

肯尼亚大约50%的出口鲜花通过荷兰拍卖会出售,其中约35%的鲜花出售给欧盟国家。据了解,欧洲人在鲜花上的花费每年高达亿欧元。

年肯尼亚花卉出口收入达亿先令(约合11亿美元)。

肯尼亚拉姆岛与郑和

拉穆岛位于肯尼亚东北部海域,属于拉姆群岛的一部分。岛上的拉穆镇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拉穆镇在历史上是重要的驿站,公元9世纪起阿拉伯人开始在此定居,15世纪郑和的船队曾途经此地,19世纪阿曼苏丹统治时期因象牙和奴隶贸易达到繁荣的顶峰。拉穆岛是拉穆群岛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岛,有居民1.7万人,99%是穆斯林,之所以人口在此集中,据说是因为只有拉穆岛才能打出没有咸味的地下水。而在帕泰岛上,有一些自称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在此定居,有的还带有一些明显中国人特征。

拉穆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热带岛屿,岛上的生活几百年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那里的历史就如同它那中世纪石头城里弯弯曲曲的街道一般神秘迷人。拉穆城始建于14世纪时一次斯瓦希里人的迁徙。葡萄牙人、中国商人、阿拉伯人均在此留下印记。东西方多种文化的融合在拉穆的建筑上有充分体现,拉穆城至今基本保持古时风貌。东西方多种文化的融合在拉穆的建筑上充分体现,这里的建筑是斯瓦希里和阿拉伯风格的综合体,即便新移民的白人建造的房屋也保持着同一风格。

公元年至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接受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位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这是世界航海史、外交史上的壮举,被称为“郑和下西洋”。肯尼亚就是郑和当年曾经到达过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位于非洲大陆东南沿海的蒙巴萨,是肯尼亚第二大城市,也是非洲东海岸最大的海港。中肯两国人民的友谊与贸易往来,就在这里拉开了序幕。在耶稣堡以及肯尼亚海岸许多私人家庭都有大量的来自中国的藏品。在肯尼亚许多的古代墓穴和古代清真寺里,在墙上都有许多中国瓷器。中国和肯尼亚的关系是源远流长的。多年以前,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就来过这个地方,同样的马林迪王也给郑和带去了长颈鹿。中肯之间的交往,已经永远成为历史的一段佳话。

在肯尼亚拉穆(LAMU)群岛中的帕泰(PATE)小岛上,有些法茂族居民自称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水手们与非洲部族藩王首领们贸易经商。藩王给他们长颈鹿带回中国。据说郑和的船队因遭遇恶劣天气,一艘中国船在帕泰岛东岸触礁遇难,水手们游泳上岸,随身带来船上的陶瓷及其他货物。日久天长,他们娶土著女子为妻,给村子取名“上加”(SHANGE),当地老辈人说,这是上海(SHANGHAI)的谐音。如今,上加村也被叫做“中国村”。稍后,帕泰部落爆发恶斗,上加村整个被毁,法茂族人纷纷逃命,有的逃到内地,有的落脚附近的西雨村(SIYU)。

遗憾的是,关于这段历史,当地已经没有史料记载了。有学者推测村民所说的中国水手祖先,应该是郑和船队的水手。因为根据中国史册记载,郑和曾将头一批长颈鹿带回中国。而在遥远的帕泰岛的非洲村民,竟然知道中国获赠长颈鹿这段陈年老事,除非那些中国水手祖先们,把长颈鹿的故事告诉他们的子孙,代代相传至今。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几乎人人皆知,年在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科学家发现了3具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骸,其中1人正是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这是考古学者首次在东非地区发现具有中国血缘的古代人骨遗骸。

这些人骨遗骸具有东亚人独特的铲形门齿,同时经DNA技术鉴定,都有中国血缘,其中一人生活的时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基本吻合,另外两人生活的时代则相对稍晚。

肯尼亚的阿拉伯后裔

非洲裔阿拉伯人,是指被阿拉伯化(信仰伊斯兰教和讲阿拉伯语)或有阿拉伯人血统的黑人。这些人在东非、西非、北非、近东、西欧也有分布。

公元7世纪,有很多阿拉伯人利用季风航行来到肯尼亚经商,也有人说肯尼亚原住民为了抵抗侵略邀请勇猛善战的海湾国家的阿拉伯人来到肯尼亚。

公元10世纪前后,还在沿海建立曼达、马林迪和蒙巴萨等居民点(斯瓦希里一词源于阿拉伯语,就是海岸的意思),形成了许多城邦国家。11世纪阿拉伯人修建了蒙巴萨港口。非洲本土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斯瓦希里文明。在经商的过程中,还融合非洲语言和阿拉伯语,创造了一种斯瓦西里语,这种语言成为东非海岸的通用语。阿拉伯人还带来了伊斯兰教,至今7%的肯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蒙巴萨还有29座清真寺。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宝石珍珠、东南亚的胡椒丁香是肯尼亚最受欢迎的商品。肯尼亚的象牙、犀牛角、豹子皮大量出口。

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侵占沿海地区。葡萄牙如日中天,利用城邦之间的自相残杀,把阿拉伯人赶走,控制了大部分商路,当上二房东。在蒙巴萨修建了一个耶稣堡,历经年战争风雨至今还在。

葡萄牙人带来的基督教成为现在肯尼亚人的主要信仰,教徒占总人口80%以上。

肯尼亚的阿拉伯人经过数代的沿袭,虽然较阿拉伯人有些微黑,但你一眼仍旧可以看出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与肯尼亚原住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们保持着不与非阿拉伯人通婚规矩,还始终保留着阿拉伯人的传统。男女服饰与现在的阿拉伯国家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有些妇女甚至还带着蒙面头巾。生活习惯也保留着阿拉伯人传统,用手抓饭,虔诚的穆斯林还每天做五次礼拜,周末到清真寺听伊玛目诵经,大家遵守伊斯兰的教规,通婚习俗更是如此。

斯瓦希里文化(公元1世纪-大航海时代)

肯尼亚沿海地带自古就散布着由铁匠、勉强维持生计的班图农民、猎人、渔民构成的群落,并与其他地区保持着贸易关系。这些群落后来构成了这一地区最早的城邦。公元一世纪,蒙巴萨、马林迪、桑给巴尔等城邦与阿拉伯人建立起了贸易关系,这推动了斯瓦希里文化圈(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莫桑比克、桑给巴尔、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及马拉维)城邦的经济发展。随着阿拉伯文化的引入、阿拉伯语对斯瓦希里班图语的影响,斯瓦希里文化圈城邦逐渐成为更大范围贸易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对斯瓦希里文化圈城邦的影响很大,但这些城邦仍然保留了班图文化的内核。斯瓦希里语,一种包含大量阿拉伯外来语的班图语言,成为了这一区域不同民族间进行贸易的语言桥梁。

中世纪时,东非斯瓦希里海岸是由若干富裕、发达的城邦组成的区域,大量财富通过原住民的中介和推动,从印度、波斯、阿拉伯、印尼、马来西亚、中国源源不断涌入这里。这些贸易地区的文化对斯瓦希里文化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一些城邦的统治者甚至就是因富有而获得权力的阿拉伯人。

阿曼统治肯尼亚时期(-s)

阿曼帝国(OmanEmpire,-)是阿曼人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建立的国家,共经历2个王朝(亚里巴王朝,-;赛义德王朝,-),历时年,在亚里巴王朝末期至赛义德王朝中后期为其强盛时期,全盛时其领土包括今阿曼全境、也门东部、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伊朗西南部、索马里东部、肯尼亚沿岸、坦桑尼亚沿岸、马达加斯加北部、科摩罗群岛,是当时印度洋沿岸最强大的国家,赛义德王朝末期,国势逐渐衰颓,年,阿曼本土与非洲领地分治,年,阿曼成为英国殖民地。

年阿曼与马斯喀特苏丹萨意德占领蒙巴萨。年迁都桑给巴尔(Zanzibar群岛,现坦桑尼亚东部的一个半自治区)的石头城,当时为东非的贸易中心,英、法、德、美均在此地设立代表处,它也是西方列强开拓东非内陆地区的桥头堡。赛义德苏丹执政52年,年乘“维多利亚”战舰从马斯喀特去桑给巴尔途中患痢疾而死,葬于桑给巴尔王宫的花园中。塞义德苏丹死后,其第三子成为阿曼与马斯喀特苏丹,其第六子成为桑给巴尔苏丹。

19世纪30年代,桑给巴尔的苏丹王将版图扩大到肯尼亚的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年肯尼亚成为英国的“东非保护地”。

肯尼亚的气候

肯尼亚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可分为四大区域。首先是内罗毕附近的中部高原与大裂谷地区,这一地带的气候在肯尼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以宜人舒爽著称,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全年变化很小,分别为10~14摄氏度与22~28摄氏度。

全年分为两个旱季与两个雨季:雨季为3月到6月初与10月到11月底,下雨往往在夜晚与清晨,雨季时分花开草长,空气湿润,云彩多变;旱季时则空气干爽,最适宜野外游玩,因此到肯尼亚旅游一般都选在7月到9月及12月到次年2月的旱季。海拔约米的内罗毕7月份降雨量最少为20毫米,4月份最多为毫米。在这一区域,肯尼亚山和阿博黛尔山地区降水最多,每年降雨量达到约毫米。

肯尼亚西部平原气候湿热,7月份降雨最少,1月份降雨最多,气温往往在14摄氏度到36摄氏度之间。肯尼亚北部和东部拥有大片干旱灌木林、沙漠和火山岩,日夜气温可在40摄氏度以上和20摄氏度以下变化,这一地区降水极少,一旦降雨,往往是暴雨,这里7月份最为干旱,11月份降雨最多,年降雨量往往在毫米到毫米之间。

最后是肯尼亚极负盛名的印度洋沿岸,这里全年湿热,印度洋季风对天气影响较大,2月份降雨可以少到20毫米,但5月份就可以达到毫米,年降雨量约为0~1毫米,气温在22~30摄氏度之间。

前往肯尼亚旅游最好避开雨季,不然整天下雨,出门还要打伞,部分土路或动物园内泥泞崎岖,多了一分艰辛,少了不少情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255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