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机票 >>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南篇中流击水看湖
央广网长沙7月27日消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第六期特别直播《中流击水看湖南》,走进湖南省。
01
“精准扶贫”首倡地
交出扶贫攻坚五年成绩单
主持人:过去有两句话来描述湖南湘西:一句是“湘西美得让人心疼”,还有一句是“湘西贫困得让人心痛”。武陵山国家贫困地区,是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苗寨,因为当地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
主持人: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坐在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召开了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此后,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向指引下开始了新征程。
五年多时间过去了,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村民生活得怎么样?我们来听一段报道:
这里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施成富老人的家,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就是坐在这位老人的家门口,提出了“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呢,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因为这一刻,十八洞村成为了全面开启精准扶贫历史征程的起跑点,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没变化”的明确要求,十八洞村不能靠堆资金、上项目来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年1月,湘西州花垣县县委组建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村民施进兰回忆,当时村里的人们还普遍憧憬着会有脱贫的特殊待遇:
施进兰:“那时候以为工作队来了,那肯定有项目了,那肯定有钱了。”
面对村民“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扶贫工作队决定,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凝心聚气,先把精气神儿扶起来。十八洞村交通闭塞,以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在扶贫工作队带领下,村民组建了义务施工队,因地制宜,用山上现成的石材修通了村里出山的路。
村里还趁热打铁,开展村民评议,从支持公益事业、发展致富产业等六个方面,让大家互相打分,根据评议结果给每家每户打星,进行星级评比。一段时间过去后,村民们你追我赶,主动性、积极性都提高了。接下来的通水、通电、改厕任务一气呵成,短短几个月十八洞村就焕然一新。
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一下找准了方向,苗寨脱贫奔小康就如同按下了“快进键”:“就像请了好郎中给贫困群众看病一样,真正把群众的病因、病根找准了,病就容易看好。”
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就像乡亲们笑脸一样甜。
(央广网发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十八洞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多。五年多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和推进,村里“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结合当地实际,把种植猕猴桃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同时,扶贫工作队细分出了不同人群,年轻人搞起了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发展牛羊养殖,留守妇女还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几年下来,几大当家产业都逐步成型,村里的人气旺了,年轻人也都回来了。
十八洞村施成富老人的家,现在挂上了“巧媳妇”农家乐的牌子,从外面务工回来的小伙子龙建把这里承包下来,经营得红红火火。
龙建:“13年我就回来创业了,开始自己种了桃树,养了鸡鸭。之后有点收入了,我看到这边游客特别地多,而且以前我是学厨师的,我就把这家‘巧媳妇’承包下来了。现在经营得很不错,收入也很不错!一年收入有几十万。”
记者来到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基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而如今,已经经过了一轮挂果,村里人告诉我们,按照总书记强调的“分类指导”,扶贫工作队对标国际标准,给这里的猕猴桃做了六百多项次检测,最终拿到了出口果园认证,第一批猕猴桃就顺利销往港澳。
年,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产业就实现了首次分红。村里的条件好了,村民富裕了,过去不敢想的好事儿也发生了:外乡的姑娘纷纷嫁进了十八洞村,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男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孙中元说:“十八洞村户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全村人均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十八洞村也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现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大、愿望强、劲头足。”
主持人:如今,十八洞村不仅已经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还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这几年,作为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曾经“贫困得让人心痛”的湘西,已经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湖南全省的脱贫攻坚事业也进入快车道,全省五年减少贫困人口万人。
主持人:十八洞村脱贫只是湘西“精准扶贫”的优秀样板;而湘西的扶贫经验,也使得“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湖南全省得到了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就连线央广记者尧遥,了解一下湖南脱贫攻坚的最新成绩单。
记者尧遥:据最新统计,从年到年,湖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从万人减少到83万人;贫困村由个减少到个;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1.49%。当前,湖南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是湖南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接下来,湖南将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打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到今年年底,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到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说到,湖南一直是个出经验、出办法的地方。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方面,湖南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记者尧遥: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湖南指导贫困地区选准选优特色产业。以湘西为例,茶叶产业、水果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扶贫产业等,已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支柱。另外,湖南自创自建了“三落实”网上系统,将扶贫主要信息一网揽尽,工作部署一诺千金,政策落实一目了然。不仅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还能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减轻基层负担。
主持人: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好山好水也不再寂寞;村里的年轻人多了,新观念、新事物也多了起来。我们的记者在湘西采访时就注意到,不少的山村里,都装上了ATM机,开起了电商服务站。村里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记者遇到了爱唱歌的湘西90后姑娘吴庭翠,她别出心裁,发起了苗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来表达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们来听记者姜文婧采制的一段录音。
一段悠扬的苗歌歌声中,湘西90后姑娘吴庭翠:我叫吴庭翠,我生长在湘西的苗寨,大家都叫我翠翠。我从小跟爷爷学习苗歌,现在是一名苗歌传承人。
现在湘西的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像这首苗歌的意思就是,“这是我的家乡,青山绿水,有歌有酒,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我用歌声来迎接你,用苗鼓来迎接你。”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玩快闪嘛,我就想在十八洞村搞一个快闪,用苗语唱我和我的祖国,把我们苗族人现在的生活、文化自信,还有对祖国的祝福都表达出来。很多人在朋友圈看到我们要拍快闪的消息,马上就自己去买苗服、买红旗。拍的那天,很多乡亲都来了,穿着苗族的盛装。还有那些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托孙的、带仔的都来了。因为很多老人家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我们拍个视频他们都听不懂怎么行?我想通过苗语翻译,让苗族人都能明白“我们和祖国不能分割”“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含义。
02
生态湖南做好水文章
洞庭湖麋鹿群(央广网发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说到生态湖南,离不开一个“水”字。烟波浩渺洞庭湖,是母亲湖,也是“长江之肾”,洞庭湖每一次呼吸、吐纳,都关乎国家生态安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南持续推进“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流域治矿、治砂、治污,只为换一湖四水安澜,一江清水东流。
主持人: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沿长江考察调研。他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并勉励大家守护好一江碧水。下面我们来回顾央广记者在年4月25日采制的一段录音报道:
25号上午,习近平从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沿长江进行考察。
看到江面上过往的货船,他向工作人员了解航道里的暗礁有没有清除,船上的生活用水如何处理。
习近平还结合展板,详细了解了长江干线航道治理、荆江大堤保护等情况,他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这次考察,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进行分类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习近平:长江经济带要发展,首先给它下一个禁止令,作为前提立在那里。否则,你们看,如果咱们说,长江经济带要开发,那马上就到处抢跑,抢占码头,乱采河沙,到处建污染性的企业,全开始了,那个时候你再制止,又增加了很大困难。然后设立了这样一个禁区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搞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应该是绿色的。
主持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是有序发展、科学发展。习总书记已经为长江沿岸的保护和发展定下了调子。
八百里洞庭举世闻名,可以说,洞庭湖的治理,是湖南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更是一份决心书。我们马上跟随记者尧遥的脚步,去感受一下洞庭湖畔的新变化。
岳阳拥有公里长江岸线、洞庭湖60%以上的水域面积、多平方公里的东洞庭湖湿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战场。
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的三江口区域,曾经砂石堆积的天欣码头,原本矗立在岸边又丑又庞大的几个水泥储罐已经全部拆除。放眼望去,码头整洁有序,清爽空旷。为了恢复长江岸线的生态,湖南对境内公里长江岸线42个泊位予以关闭拆除。
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主任王文华:港口已经全部退出,全面达到了“三无一封闭”的标准,就是“无设备设施、无船舶停靠、无作业残留、进出港通道永久性封闭”。
长远的绿色发展是主线,眼前的经济利益要退一退。很多企业都已从岸线退出,湖南天欣集团副总经理熊辉说,企业的观念被倒逼转变,以后要转型发展。关停并转之后,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他说:“其实你想不通也好,想得通也好,站在大环境上来说,确实应该要退出。我们按照规划定位功能分区,新安排了一个生产基地。”
浪花拍岸,洞庭苏醒。岳阳的目标是力争到年,港口码头占用岸线总量原则上控制在10公里左右,让公里的长江岸线变得更加美丽。
主持人:五年多来,湖南投入各类资金多亿元,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复绿矿山多公顷。对长江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
年12月底前,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严重影响候鸟迁徙的9.05万亩欧美黑杨被全部清理。年6月,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围被曝光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3万亩被私人侵占十多年之久的非法矮围,在13天内被彻底拆除。如今,江豚回来了,麋鹿也回来了。湿地生态逐步修复,候鸟数量翻了两番。下面我们连线正在现场的益阳台记者邢育红:
主持人:邢育红你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半,现在你们那儿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记者邢育红:今天上午我跟随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沅江的安澜阁码头出发,乘船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南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的莲花村岛上,放眼望去,成片的芦苇荡随风翻滚绿浪,成千上万的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在洞庭湖上自由飞翔。听这里的渔民说,早在年以前,这里数万亩的洞庭湖洲上欧美黑杨茂密丛生,树林底下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经过一年半的大湖环境治理和复绿工作,目前,沅江市已完成了核心区近2.5万亩杨树退出,同时采取生态保水、培植湿地原生树种、植被等人工促进措施,修复地的各项指标均达标,昔日的洞庭“云梦泽”的美景即将再现。
主持人:下一步当地将有哪些措施更好地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呢?
记者邢育红:为了加快退化湿地生态的修复进程,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已制定规划,并向湖南省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年湿地生态修复计划任务10.86万亩。对退出企业,当地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对其进行了补偿,通过开展就业培训等渠道,拓宽上岸渔民的就业。之前的造纸企业关停以后,十多家芦笋加工企业在试验区范围内专门开辟了芦笋种植、采摘基地,发展芦笋产业解决当地农民的饭碗。
03
从一粒种子的传奇,到创新型农业的乐土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江永有闻名海内外的香稻,新晃有世上罕见的侗藏红米,耒阳有神农创耒农耕文化的最早佐证,嘉禾县有神农种谷得嘉禾的传说;如今,新型职业化农民在三湘大地上大展拳脚,精心耕种好现代农业。
湖南水稻生产面积和数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
(央广网发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主持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袁隆平开始在湖南研究杂交水稻,凭着一股“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精神,他投身水稻研究的事业,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如今,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播撒在中国大部分的田野里,更被引种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解决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我们来听一段央广采制的录音:
袁隆平:年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那个高山上挑那个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他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施肥不如勤换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提高产量的一个办法。这对我印象很深。
这是年5月,袁隆平在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的一段录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他的杂交水稻不仅播撒在中国大部分的田野里,更被引种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袁隆平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
袁隆平: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年,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从年到年,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了从亩产公斤到公斤连续成功。今年,已经90岁的袁隆平还在带领团队研究“海水稻”,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资料图:袁隆平在水稻田里
(央广网发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主持人:湖南水稻生产面积和数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双季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杂交水稻产量占全国40%以上,湖南的杂交水稻制种量达全国三分之一。今年90岁的袁隆平依然在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在努力奋斗!
主持人:新一代湖南农民也在不停探索。近年来,湖南的不少地方都因地制宜地创新种养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来自湖南浏阳的普通农民,了解一下他的生态种养。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请听浏阳台记者刘江、施立纯发回的报道:
稻田里有悠然爬行的甲鱼,穿梭游弋的黄鳝、泥鳅……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却可以共生共长。在浏阳达浒镇金石村村民孔蒲中的农场里,这样的景象并不稀奇。
孔蒲中今年58岁。他养甲鱼的方式更是别具一格。他的甲鱼不是养在水池里,而是养在稻田里。在他的家庭农场,稻田四周全用石棉瓦围得严严实实,每一片稻田又被划分成几块大小不一的稻田。
孔蒲中:其实我这里面有一些宝贝,有泥鳅、黄鳝、甲鱼、鱼、还有鸡,套起来养,他们是互相之间互惠的。
互利互惠,这是孔蒲中的“稻田+”生态立体特色种养模式。稻谷和甲鱼共同种养,甲鱼不但能找到藏身之地,避免了“掐架”现象,还会吃掉田里的福寿螺、虫蚁等,稻谷也不用施加肥料,实现了生态种养。
纯天然绿色食品自然不愁销路,孔蒲中稻田里的甲鱼批发价也能卖到元/斤,共生稻米能卖到20元/公斤以上。
年,孔蒲中的家庭农场成为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种养产学研基地之一。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与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实训基地在这里挂牌。农民孔蒲中,逐渐成了“孔老师”。
年1月25日,对于孔蒲中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正在稻田里忙着抓鱼的他先后接到北京和省里的电话,邀请他走进中南海,与总理面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孔蒲中没想到,自己种了一辈子田,竟然会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
孔蒲中:当时讲实话,我是心情好像是一下子人都疯了一样。一个土农民突然上京,我以前北京都没去过,这一次不但是去北京,还要进中南海,这一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就买了一些新衣服,打扮一下,理了发,高高兴兴去了北京。
作为唯一一名基层农民代表,孔蒲中在会上就促进家庭农场发展作了发言,大家称他为浏阳新晋“网红”。孔蒲中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2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