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解放军报记者与中国维和官兵同赴战场

发布时间:2017/12/7 11:22:35   点击数:

刊头题字:洪军民

《战狼Ⅱ》的全国热映,引来掌声一片,收获无数点赞,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纪录。

因为在海外执行任务,中国维和官兵无法观看。然而,官兵看到的却是比电影更真实的场景、更鲜活的画面。

讲述维和部队故事,展现中国蓝盔风采。从8月10日起,解放军报推出“中国维和部队巡礼”栏目,派出记者深入马里、黎巴嫩、南苏丹、苏丹、刚果(金)等国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采访,发回独家现场报道。在这里,让我们随军报记者一起走进中国维和官兵的战场感受一下!

在和平难以到达的地方,我们更加体会到生活在安定祥和的国家是多么幸福——

遥望祖国情更浓

一群光屁股的孩子,站在路边的垃圾堆里,有的拿着捡拾来的食品,有的冲着联合国的武装巡逻车队招手……

一张拍摄于马里的照片,刺痛了我们的心。

饥饿、贫穷、疾病和战乱,让马里的许多孩子,“生不易,活不易,生活更不易”。他们拥有的,往往是垃圾堆上的童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难以相信眼前的场景。是的,这就是真实的贫穷,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却生存在并不太平的世界。从西非到中东,我们一路踏访中国维和部队任务区,沿途的所见所闻,让人感慨不已——遥望祖国情更浓。见过战乱国家民众无助的眼神,更能体会到生活在安定祥和的国家是多么幸福!

东北的黑木耳、四川的辣椒酱、云南的蘑菇干……在中国赴马里、黎巴嫩维和部队营区采访,我们看到官兵餐桌上,有大量从国内运送来的特色食品。在维和任务区,官兵甚至还能涮上不同口味的火锅。

“虽然远离祖国和亲人,但依旧能尝到家乡的味道。”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副队长宋洪峰说,小小餐桌折射出强大的保障能力。这一点,让维和友军羡慕不已。

同样羡慕中国维和军人的,还有当地的联合国雇员。在联合国马里特派团,参谋军官高山告诉我们,联马团总司令部的一位清洁雇员,每周工作6天,一个月的收入为西法,折合人民币多元。有的雇员省吃俭用,一顿饭仅花费50西法,相当于人民币5角钱。

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的迷彩服上,国旗臂章鲜艳夺目。这抹“中国红”,不仅是任务区各类哨卡的有效“通行证”,也是当地民众眼中最为温暖的色彩。

“身处异国他乡,有一种自豪感,叫做‘我是中国人’!”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作业手王涛说,一次,他与战友外出采购物资,一位当地老人指着他迷彩服臂章上的国旗说,有中国维和军人在这里,感到特别踏实。

在王涛看来,当地民众对中国蓝盔的信任,源于中国维和官兵为黎巴嫩和平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也源于中国维和军人在国际舞台树立的良好形象。

“站在国际维和舞台,强大的祖国是我们亮丽的名片。”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长黄云说,41个出兵国的维和部队指挥长到联黎部队司令部开会,中国维和部队指挥长通常会被安排坐在第一排。

从黎巴嫩乘机回国的时候,透过飞机舷窗,我们看到了夜幕下的贝鲁特。

那一刻,我们想起了那首忧伤的《黎巴嫩之夜》——“昨夜在你梦中,有没有甜蜜的摇篮曲,和着那深夜的枪声,我的生命是一个和平不能到达的地方……”

和平,和平!这是世界上多少生活在动荡不安国家里的民众,望眼欲穿的企盼。

我们的行囊里,有一块在马里尼日尔河畔捡到的鹅卵石。这块血红色的小石头警示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饥饿与战争。

这块小石头也在告诉我们: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强大起来的中国,会更多地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用行动向世界诠释——我们是一支爱好和平的力量!

(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庞清杰)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8月19日解放军报

从执行训练任务到参加维和行动,意味着新的考验,也意味着新的挑战——

北京时间8月19日2时许,搭载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第3梯队99名官兵的联合国包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赶赴苏丹达尔富尔法希尔。至此,我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官兵全部出征,正式接受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指挥,转入遂行任务阶段。

本月初,这4架米-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从苏丹首都喀土穆转场至法希尔机场。根据联合国规定,在通过初始和装备两项核查后,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便可以履行蓝盔使命,驾机翱翔在达尔富尔的天空。现在维和直升机分队官兵已然进入任务状态。

以UN的名义升空,我们准备好了!

从中国到非洲、从执行训练任务到参加维和行动,对陆航部队而言,意味着新的考验:法希尔所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武器泛滥,随时可能遭遇袭击,同时气象条件复杂,尤其是频发的沙尘暴严重威胁直升机的飞行安全,而维和是国际化行动,装备、通联方式等都要按照国际标准……

为了应对这些考验,分队采取了很多举措。据分队政委陈德辉介绍,在国内准备期间,他们对4架直升机进行了5大类19项设备加、改装,使之与联合国标准接轨。同时,分队全员参加了包括应用射击、野外生存和战伤救护等内容的战斗技能训练,并进行了英语强化学习。目前,每架直升机至少有1名飞行员达到了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英语4级水平。

“虽然我们只有人,但很多人都是一专多能。因此可以说,我们分队是一个微缩版的陆航旅。”陈德辉说。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官兵都在分队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拿作战参谋徐洋来说,他不仅精通参谋业务,还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当年在军校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

“现在,我最盼望的就是能早点驾机升空,在达尔富尔的天空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徐洋此时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

和这位26岁的苗族飞行员一样,现在,分队官兵们心里最想的,就是尽早以UN的名义在达尔富尔的天空翱翔,维护和平。

记者离开法希尔前,好消息传来,分队顺利通过了装备核查,距实现早日升空的愿望,更近了一步。

(解放军报记者孙兆秋罗铮)

本文刊于年8月31日解放军报

战地“玫瑰”更芬芳

一身戎装,英姿勃发;一双明眸,犀利有神……

当地时间8月23日上午,在位于南苏丹首都朱巴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区外围,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女子战斗班成员袁晓清,正带队执行武器禁区巡逻任务。

前进,和战友们保持战斗队形,确保遇有情况相互掩护;警戒,提醒身后的女兵留心盲区死角……

然而,望着身材不高的她,我们心中不禁嘀咕——

这就是那个面不改色,将2名武装人员从武器禁区驱离的“女汉子”?

这就是那个奋不顾身,从人群中将一名快被打死的妇女救出的“霸王花”?

“是的,就是她!”女子战斗班其他女兵回答道。就在我们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微风掠过袁晓清身后的草丛,一枝枝藏在其中的紫色花朵展露芳容。

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9个月,参加过多少回巡逻、处置了多少次险情,袁晓清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可说起这些经历,她却是一脸自豪:“当兵不怕经历战火,这次维和,让我的军旅生涯多了一份厚重履历。”

去年,袁晓清所在单位接到通知,筹组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几乎想都没想,她就报了名。在中国赴海外各支维和部队中,只有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编配了一个女子战斗班。报名的人多,选拔标准异常严格。

“在集训队,女兵男兵标准相同,5公里、10公里重装越野,女兵和男兵负重一样……”袁晓清回忆说,她所在女兵集训队最初有30多人,最后只有不到10人留了下来。

和袁晓清一样,女子战斗班13名成员,都是带着“蓝盔梦”,经过严格选拔才佩戴上UN臂章。不过,对这群年轻的女兵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女子战斗班,今年21岁的杜欣悦年龄最小,到南苏丹后第一次执行武器禁区巡逻任务的滋味,让她一辈子难忘:“穿戴好防弹衣和钢盔,拿上95式突击步枪和发子弹,我从营区出发。当时是南苏丹最热的季节,气温近50摄氏度,地表温度能煎鸡蛋。尽管穿着陆战靴,但脚底依旧能感受到地面的高温。没走几步我就浑身湿透,感觉自己快崩溃了……”

杜欣悦十分清楚地记得,刚到朱巴的第一个月,女子战斗班平均每人瘦了两三公斤。从去年12月抵达任务区至今,维和步兵营上下对13名女兵有关照,但更多时候是一视同仁。女子战斗班也放出一句话:“我们不是特殊的群体,我们和其他官兵一样!”9个月来,在执行武装巡逻和武器收缴等任务中,女兵们从未缺席,表现出色。

远离祖国,在饱受战火蹂躏的南苏丹,维和女兵们经受了许许多多人生中前所未有的磨砺——

张钦是维和步兵营的文艺骨干,也是班里的“开心果”。然而,提及第一次在难民营执行收缴武器任务的情景,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当时一进屋,一股酸臭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屋里连一样家具都没有,两个孩子骨瘦如柴、身上还有伤……要不是该死的战争,怎么会发生这一切。”

袁晓清去年军校毕业,刚刚完成从学员到军官的身份转换就来到了南苏丹,并接二连三地遇到车辆冲卡等紧急情况。

“以前只需要管好自己,现在要带领大家。我愿为南苏丹的和平尽一份力量,也会把所有女兵平平安安地带回家。”

听着13名女兵娓娓道出的故事,不由得想起这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们采访中得知,巡逻中出现在袁晓清身后的紫色花朵名叫天宝花,也被称为非洲玫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非洲玫瑰的娇艳,源于它生命力的顽强。

在朱巴护卫和平的中国女兵就像这非洲玫瑰一样,战火的洗礼,让她们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加美丽!

(解放军报记者孙兆秋罗铮)

本文刊于年8月25日解放军报

自年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3名官兵在维和一线壮烈牺牲。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目前,我军有名官兵战斗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真实的中国维和部队,不简单、不容易!

面对死亡,无惧死亡

在马里加奥维和医疗分队队员居住的板房后面,单独放置了一个集装箱。“这个涂着UN标志的集装箱,是联马团东战区唯一的带有冷藏功能的停尸间。”在常年高温的加奥,所有人都在心中祈祷——希望这扇死亡之门,永远不会开启。但事实上,这扇门不可避免地会被打开——

数据显示,年,有来自43个国家的名军事、警察和民事维和人员殉职。年以来,多名维和人员为了和平而捐躯……

即便知道危险的存在,但每每得知单位受领维和任务时,仍有大批官兵义无反顾的报名。

维护和平,中国维和军人有实力

安全护卫、工程建设、排雷清爆、医疗救治……在远离祖国的维和战场,中国维和官兵直面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

扫雷排爆,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中国式排雷”成为联黎部队高效安全作业的代名词。开辟通道,友军一天只能前进20厘米,中国维和官兵最快一天能前进20米。联合国扫雷行动处官员甚至跟他打趣:“你们中国人要慢一点扫雷,再快我就失业了。”维护和平,中国维和军人有实力。

过去的11年间,中国维和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地雷近万枚,创造了扫雷“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零伤亡、零事故”的优异成绩。

显示联合国存在、保护联合国人员、制止暴力犯罪、掌握安全形势是维和部队进行城区巡逻的主要目的。但是有时突发情况就是这么不期而至,比如,持枪武装人员突然拦住了巡逻车队——

交涉,在那种紧张气氛下,交涉过程中的表情和手势都让人不敢错过一丝一毫。对于首次碰到的人来讲,那个过程简直······但对于维和队员来说,这是他们经常遇到。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朱巴城的安宁,我们必须睁大眼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履行好蓝盔使命。”这些话,平时听起来可能觉得是唱高调、喊口号,但只有感受过那个“煎熬”的过程,维和官兵说的每句话,我们才能感觉非常真诚和朴实,因为这是他们的真情流露。

考验无处不在,正如那句刷爆朋友圈的话:“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除了战火的威胁,维和地区现实存在的问题,也让维和队员头疼,比如路况差、行车难。比如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公里的路上,大大小小的水坑难以计数。有一天,维和队员仅前进了21公里。为了填坑洼路段,他们光铁锹就用坏了21把···对中国维和步兵营而言,长途巡逻和武装护卫不是什么新鲜事。自第3批维和步兵营部署以来,他们先后29次执行此类任务,在一条条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中国蓝盔克服艰难险阻,托举起和平的梦想。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远在万里的异国他乡,走出国门,一举一动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展示和平使者风采。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的迷彩服上,国旗臂章鲜艳夺目。这抹“中国红”,不仅是任务区各类哨卡的有效“通行证”,也是当地民众眼中最为温暖的色彩。

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元素异常丰富。在这里,有官兵利用废旧材料建造的微缩长城、“熊猫”园区,有中国脸谱、十二生肖、十八般兵器文化墙,还有个3米高的中国版“蓝盔勇士”机器人模型——头戴蓝色贝雷帽,身披白色盔甲,一身钢筋铁骨,形态威猛刚强。这里甚至还有一块块“中国田园”。跨越千山万水被官兵带来的蔬菜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育苗、修剪、理藤、拔草、捉虫……对于远离祖国亲人的维和官兵来说,看看家乡的蔬菜,尝尝家乡的味道,那颗漂泊的心,就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见过了真实的贫穷,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更感激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却生存在并不太平的世界。“身处异国他乡,更有一种自豪感,叫做‘我是中国人’!

亲身站立在充满战火硝烟的地方,面对时刻存在的危险,才明白和平的珍贵,透过解放军报记者的维和一线采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祖国的温度,爱国的情怀,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才能更加感悟那句刷爆“朋友圈”的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来源:军报记者

?这几篇爆文大家都在读,欢迎您点击蓝字围观:

①你有今天的生活,只因身在和平的中国

②军旅书法家洪军民作客武警指挥学院“武警参谋讲坛”

③致敬,大变革中的人们!

④大学生应征入伍通道更加畅通,优惠政策更多!(附报名流程)

⑤选择她,注定是冲锋的姿态!

⑥权威告知:如何兵役登记和报名参军?

⑦军改

端枪正步行进——一名摄影干事的自白

⑧七律.再期津卫铸辉煌——祝贺”津卫前哨“开办一周年期之喜

转载请注明“津卫前哨”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138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