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经济 >> 鬼吹灯中的精绝古国,真的是女王当国吗
在影视作品《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曾经辉煌一时、女王能够用魔眼将敌人转移到异度空间的精绝国,他们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还能放出毒蛇和蚂蚁为他们守墓,那么在历史上,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精绝女王是否真的存在呢?
年的精绝考古
19-20世纪的新疆考古,如同破除了巫师的封印一般,探险家们将一个个沉睡千年的西域公主从流沙下唤醒,当然,这一过程伴随着的是文物流失和历史解读话语权的旁落。年斯坦因发现的尼雅古城遗址也是如此。随着这里考古工作的深入,尼雅遗址----佉卢文书中的“凯度多”城,基本上被对应为《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这里的文物,反映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
精绝人的服饰
作为印欧人游牧民族的后裔,从民丰尼雅夫妻合葬墓和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当地服饰来看,精绝先民的服饰特色是:直领、对襟、窄袖、紧腰、窄裤腿,领、襟表现出典型的中原风格,而两侧开衩则是西域牧民的特点,服饰整体上适合骑马迁徙,而且能够应对新疆昼夜温差大,多风沙的自然气候。在图案和颜色上,丝线颜色有绛紫、黄、宝蓝、白等各色丝线,能够绣出卷草叶、豆英、金钟华等纹样,看起来色泽丰富,画风轻快明丽,也许当年这些服饰的主人们,也有着类似的性格。
花卉纹晕绸缂毛靴
尼雅人的靴子,和网格纹袜
尼雅人“德”“宜”“子”“生”铭文锦帽,融合了汉地文化和西域织物的作用
为了应对西域“行人刁斗风沙暗”的烈风,精绝人必须戴皮质或者丝绸质地的帽子,除了普通人的皮帽,毛织物帽,贵族们喜欢佩戴的是绣有茱萸,云朵和人物纹路,还有汉隶文字的丝绸帽。相应的,为了防止风沙钻入衣服内部,精绝人必须佩戴束腰和紧身的靴子。
绿洲小国的贵族
虽然当时精绝国的附近,有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两条主要水道,但是其国土主要是被沙漠所覆盖,而且河流的流量不稳,存在季节性的消长,加上炎热的气候,让当地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这决定了精绝的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庄园农业,佉卢文中经常性出现精绝地区缺水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绿洲居民,就开始为缺水所困扰。在第号文书提及河渠已没有水,致使耕地得不到灌溉,国王只好亲自出面干涉水的分配。而在号佉卢文书上记载,精绝居民之间出现砍树风波后,国王为了制止这一行为,下了一道敕谕:“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这可能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森林保护法。
除了当时类似于中原的五谷和黍,稷等作物外,有限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部族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绝人很重视葡萄种植业。
独特的葡萄酒文化
疑似丰收女神提喀的织物,有希腊神话里的丰饶角
大量的出土文物,证实了精绝曾经有过今日中国境内,当时精绝人有大片的绿洲葡萄园,用来生产昂贵的葡萄酒,葡萄庄园也被当作固定资产用来交易买卖,作为寺庙的供奉田,或者抵押物。从出土文物看,精绝遗址中有葡萄籽化石,有葡萄叶纹路的陶罐,青铜镜上,也有人兽葡萄纹图案。在一块疑似丰收女神提喀的织物画上,女神的丰饶角里,也有溢出来的经营圆润的葡萄;在一块罽毯上,也有人兽葡萄纹;而年考古队发掘显示,当时的精绝人在去世之后甚至会用包括葡萄,梨,栗饼等食物陪葬,供亡者到来世食用。精绝出土的佉卢文文书也显示,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都是日饮葡萄酒,将这种饮料作为每日的佐餐佳品,为了创造外汇,精绝国还设有酒局,以一个村或者每百户为单位征收酒税,以便从葡萄酒贸易中获利。
由于绿洲脆弱的环境和经济结构,所以葡萄酒的酒税收入,是当时精绝国库的主要收入源之一。
精绝古城的葡萄籽化石
除了典型的葡萄酒文化之外,精绝人也很重视蓄养骆驼等动物。从佉卢文文书来看,当时精绝王室将骆驼视为权利和富贵的象征,这是因为骆驼是沙海中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古代精绝人的祖先就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对于畜牧的擅长程度高于农业:精绝王室专有畜群与平民蓄养的区分,御牧、厩吏等专管畜牧的职官设定,以及牲畜种类、来源与用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尤其指出鄯善国内牲畜虽实行分养,而鄯善百姓所牧养和饲养的牲畜为皇家畜群的来源。
武器,木雕和织物
作为游牧民族的本色,西域民族罕见的武器文物-----尼雅弓,有典型的斯基泰文化特色,类似于车师遗址出土的弓箭,是当时典型的西域民族武器。只是类似于大宛或者大夏地区的城市居民,他们也是“民弱畏战”: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土著居民的身体素质亦受影响;土地承载力低下,让这里无法承受长期的焦土战争的打击;而长期依赖贸易收入,让这里的居民善于见风使舵,讨好前来征战的各路强权,无论是西征的汉朝大军,还是北来的匈奴铁骑,都能轻易地得到大部分城邦小国的短暂屈服。
精绝人曾经大量使用精美的木雕。和早期绿洲文明类似,精绝人因地制宜,制作了融合了健陀罗风格的木雕器皿,比如下图中的鸟身女妖木雕:
还有有着精致的植物纹路的木制家具,让生命气息已经沉寂的木头,焕发出了曾经生机勃勃的感觉,体现了恶劣环境中,西域居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里出土了一些佉卢文文书和木牍,说明当地可能有来自健陀罗的宗教或者移民,或者有求法僧人将健陀罗文带到了这里。而作为佛教东传的某一关键节点,这里还出土了木制的小佛像;
当地佉卢文的行政文书和通商符传,显示了当地的民族多元性:有月氏人,有汉人,有本地人,还有楼兰人;而且,斯坦因在尼雅北部遗址发现一处古代垃圾场,找到两百多件木牍文书,在书信的封泥上,既有篆文汉字刻制的行政长官印章,也有雅典众神如雅典娜、伊洛斯和赫拉克勒斯等人的形象。这里文化的多元,由此可见一斑。
书信封泥上的雅典娜印章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精绝的木制小佛像和木制简牍
汉字的遗迹
除了本地居民具有健陀罗-游牧风格的艺术遗产之外,这里还有西汉-东汉时代的汉文化遗迹。从斯坦因等人发现的汉简来看,当时精绝国王族能够熟练的使用汉字汉语交流,比如8枚与王族相关的简牍中,王,大子,小大子,大子美夫人,王母,说的就是精绝国王,太子,小王子,王子妃和太后。书法笔画圆润优雅,书写节奏不紧不慢,可见书写者经历了长期练习;从内容看,当时的精绝王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也在坚持本族传统,互赠玉石,琉璃珠,玫瑰等等信物,其原文如下:
(1)简长6.9厘米、宽1.1厘米。正面书写:“王母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王”。
(2)简长6.2厘米、宽1.1厘米。正面书写:“臣承德叩头谨以玫瑰一再拜致问”,背面书写:“大王”。
(3)简长9.2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休乌宋耶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小太子九健持一”。
(4)简长7.7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君华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且末夫人”。
(5)简长10厘米、宽1.4厘米。正面书写:“太子美夫人叩头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夫人春君”。
(6)简长8.2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苏且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
(7)简长7.5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苏且谨以黄琅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
(8)简长7.9厘米、宽1.3厘米。正面书写:“奉谨以琅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幸毋相忘”
《到长安去》中的插画,精绝宫廷中的贵族和汉朝使节
作为丝路上的重镇,南疆地区的贸易和行军要道,这里的国王要经常接受汉朝方面发布的行政命令,比如年,斯坦因在当地发现了一件木简,上面有这样的文字:汉精绝王承从书,下当用者如诏书。意思是负责西域事务的官员对精绝王下令,让他如对待皇帝诏书一样接受任务。这份汉简从内容和字体风格推断,可能是西汉中后期,汉使冯奉世下令,组织列国讨伐叛乱的莎车国时留下的文物。
“司禾府印”是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手下的田卒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己供养自己的饮食后勤,并就地监督西域的各个小国。
北大汉简仓颉篇的残片
西域汉人的
除了军人和官吏,还有一些平民,随军家属也来到了精绝地区:比如汉代的习字教材《仓颉篇》也在这里出土了,是当时汉族移民继承文化的证明。当然,这样的教材,也和汉朝培育自己的翻译人员,沟通西域和汉文化的努力不无关系。
作为对于忠诚附属国的奖励,长安朝廷也会赐予当地王室一些丝绸,织物等礼物:
比如元和元年的锦囊:
还有疑似用蜀锦制作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铭文锦,也是汉文化在当地扎根存在的证明:铭文锦用两幅织锦合并缝制而成,呈长方形,长厘米,宽94厘米。这件珍贵文物的纹饰、色彩十分丰富,经线采用了藏蓝、绛、白、黄、绿等色,纹样有舞人、茱萸纹、变体云纹,可能是长安朝廷为了奖励精绝王族婚姻送出的礼物,千秋万岁,宜子孙等用语,都是汉代常见的祝福语。
当然,最著名的汉字文物,莫过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或讨)南羌”的护膊,而对应到具体的史书记载和历史背景,这很有可能是赵充国讨伐羌族部落战胜之后留下的纪念文物:当时汉宣帝曾经赐书道:“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而这件文物,则因为良好的寓意,以及汉代占星术用语无意间暗合了现代国旗的标志,而成为了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之一。
女性的地位和最终的灭亡
在影视作品中,精绝女王拥有鬼眼,可以将敌人在一瞬间化为粉末,她也借此机会成为了南疆小国间的霸主。事实上从出土的佉卢文文献显示,精绝王应该是男性,精绝国内女性可以成为独立的地主,可以抵押或者典当财产,也可以继承父亲的财富,而且在有的西域小国,女性地位的确不低,她们确实可以影响本地政局。但是警觉女性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族长的决定,而且精绝国男性奉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所以女性在精绝国的地位并没有文艺作品中描绘的那么夸张,所以精绝女王应该不存在。
影视剧中的精绝女王
而且精绝的国力在当时西域世界,只算是一个中小城邦:按照汉书的记载,精绝国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胜兵五百人。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译长各一人。这样的国力整体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做到影视剧中说的称霸西域,压制其他十几个城邦。
精绝遗址
至于古国的最后命运,影视作品的写法,是女性的疯狂导致了这里的崩溃。但是史料中比较缺乏记载。考虑到史料记载的匮乏,结合当地气候变迁的规律,以及佉卢文书的记载,在整个地区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下,精绝遭到了周边游牧民族,特别是南边的苏毗人的进攻;而它的母国鄯善,也是命途多舛,所以在公元7世纪、玄奘经过这里时,这里气候湿热难耐,已经变得非常不宜居了。曾经的绿洲,向着更靠近雪山的方向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