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经济 >> 历史地理学家的日记葛剑雄御风万里非
书名:《御风万里:非洲八国日记》
作者:葛剑雄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6月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兼编辑室主任、《中华大典》常务编委兼《历史地理典》副主编。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所著《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所著《中国人口发展史》获首届“郭沫若史学奖”三等奖。
内容简介
年,葛剑雄担任央视纪录片《走进非洲》摄制组北线队嘉宾主持,在非洲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八国旅行、考察了96天,本书即记录这段旅程的日记。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的眼光对非洲当地历史人文、地理风貌进行记录和解读,配以作者自己拍摄的沿途照片,带领读者感受异域风情,使人身临其境。全书以日期为纲,以作者的行动线索为顺序展开,使读者在领略非洲风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和旅行团人员每日的密集行程,堪称文化苦旅。
本书精彩视频
目录
出发
年2月21日,星期五中国北京
2月22日,星期六北京
摩洛哥
2月23日,星期日北京—荷兰阿姆斯特丹—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2月24日,星期一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卡萨布兰卡
2月25日,星期二卡萨布兰卡
2月26日,星期三卡萨布兰卡
2月27日,星期四卡萨布兰卡
2月28日,星期五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
3月1日,星期六马拉喀什
3月2日,星期日马拉喀什
3月3日,星期一马拉喀什—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伊尔富德
3月4日,星期二伊尔富德
3月5日,星期三伊尔富德—非斯
3月6日,星期四非斯
3月7日,星期五非斯
3月8日,星期六丹吉尔
3月9日,星期日丹吉尔—斯巴德尔角—丹吉尔
3月10日,星期一丹吉尔—乌季达
3月11日,星期二乌季达—卡萨布兰卡
阿尔及利亚
3月12日,星期三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
3月13日,星期四阿尔及尔—提帕萨—阿尔及尔
3月14日,星期五阿尔及尔—君士坦丁
3月15日,星期六君士坦丁
3月16日,星期日君士坦丁—安纳巴
突尼斯
3月17日,星期一安纳巴—突尼斯突尼斯城
3月18日,星期二突尼斯城—西迪·布·撒以德—突尼斯城
3月19日,星期三突尼斯城
3月20日,星期四突尼斯城
3月21日,星期五突尼斯城—凯鲁万—杰姆—斯法克斯
3月22日,星期六斯法克斯—托泽尔
3月23日,星期日托泽尔—舍比凯—泰迈格宰—米德—托泽尔
3月24日,星期一托泽尔—盐沼—马特马塔—梅德宁—泰塔温
3月25日,星期二泰塔温—切尼尼—泰塔温
3月26日,星期三泰塔温—杰尔巴岛
3月27日,星期四杰尔巴岛
3月28日,星期五杰尔巴岛
利比亚
3月29日,星期六杰尔巴岛—利比亚的黎波里
3月30日,星期日的黎波里—古达米斯
3月31日,星期一古达米斯
4月1日,星期二古达米斯
4月2日,星期三古达米斯—的黎波里
4月3日,星期四的黎波里
4月4日,星期五的黎波里—塞卜拉泰—的黎波里
4月5日,星期六的黎波里—大莱普提斯—兹利坦
4月6日,星期日兹利坦—大莱普提斯—苏尔特
4月7日,星期一苏尔特—班加西
4月8日,星期二班加西—昔兰尼—贝达
4月9日,星期三贝达—图卜鲁格
埃及
4月10日,星期四图卜鲁格—埃及马特鲁港
4月11日,星期五马特鲁港—阿莱曼
4月12日,星期六阿莱曼—开罗
4月13日,星期日开罗
4月14日,星期一开罗
4月15日,星期二开罗
4月16日,星期三开罗
4月17日,星期四开罗—沙姆沙伊赫
4月18日,星期五沙姆沙伊赫—尤兰达礁盘—沙姆沙伊赫
4月19日,星期六沙姆沙伊赫—圣凯瑟琳—沙姆沙伊赫—古尔代盖
4月20日,星期日古尔代盖
4月21日,星期一古尔代盖—卢克索
4月22日,星期二卢克索
4月23日,星期三卢克索
4月24日,星期四卢克索—阿斯旺
4月25日,星期五阿斯旺
4月26日,星期六阿斯旺
4月27日,星期日阿斯旺—阿布·辛拜勒—阿斯旺
苏丹
4月28日,星期一阿斯旺—苏丹瓦迪哈勒法
4月29日,星期二瓦迪哈勒法
4月30日,星期三瓦迪哈勒法—沙漠营地
5月1日,星期四沙漠营地—凯尔迈营地
5月2日,星期五凯尔迈营地—栋古拉—西戴富法遗址—库赖迈
5月3日,星期六库赖迈—博尔戈尔山—库鲁皇陵—麦罗维营地
5月4日,星期日麦罗维营地—纳盖—喀土穆
5月5日,星期一喀土穆
5月6日,星期二喀土穆
5月7日,星期三喀土穆
埃塞俄比亚
5月8日,星期四喀土穆—埃塞俄比亚贡德尔
5月9日,星期五贡德尔—巴赫达尔
5月10日,星期六巴赫达尔—拉利贝拉
5月11日,星期日拉利贝拉—亚的斯亚贝巴
5月12日,星期一亚的斯亚贝巴
5月13日,星期二亚的斯亚贝巴
5月14日,星期三亚的斯亚贝巴
5月15日,星期四亚的斯亚贝巴—阿尔巴门奇
5月16日,星期五阿尔巴门奇—多尔兹—阿尔巴门奇
5月17日,星期六阿尔巴门奇—查莫湖—阿尔巴门奇
5月18日,星期日阿尔巴门奇—阿瓦萨—亚的斯亚贝巴
肯尼亚
5月19日,星期一亚的斯亚贝巴—肯尼亚内罗毕
5月20日,星期二内罗毕
5月21日,星期三内罗毕—马赛马拉
5月22日,星期四马赛马拉
5月23日,星期五马赛马拉
5月24日,星期六马赛马拉—内罗毕
5月25日,星期日内罗毕
5月26日,星期一内罗毕—拉穆岛
5月27日,星期二拉穆岛—内罗毕
5月28日,星期三内罗毕
回国
5月29日,星期四内罗毕—阿联酋迪拜—中国香港
5月30日,星期五香港—上海
前言
年11月底,凤凰卫视邀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与其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进非洲》的摄制组,担任北线队的嘉宾主持。12月3日,钟大年来北京饭店(我在京开会住地)与我具体商定。16日在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办理各种手续,如报批,申领护照、签证,接种疫苗,保险等。年1月18日,我专程到北京,与本队其他成员讨论准备,19日还由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去友谊宾馆专家楼采访一位伊拉克专家,由本队摄影师拍摄、编导制作了一段样片。其间,正值我按原定计划于1月23日起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3个月,除与城市大学商定将课程压缩在2月20日前上完,不得不来往于香港、上海、北京间,其余时间尽可能兼顾非洲之行的准备工作。
2月21日晚上到达北京,22日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起步礼”(出发会),23日上午开始“走进非洲”,乘飞机经阿姆斯特丹到达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此后,历经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8国,于5月29日从内罗毕乘飞机,经迪拜、香港,于30日回到上海。全部旅程98天,在非洲时间96天。其中,除由卡萨布兰卡至阿尔及利亚、从阿斯旺往返于阿布·辛拜勒、从亚的斯亚贝巴至内罗毕和从内罗毕往返于拉穆岛这四段是乘飞机,其他旅程都是乘越野车。
这是我第一次去非洲,第一次也是唯一连续到访8个国家的旅程,第一次也是唯一如此连续地坐长途汽车的旅程,第一次也是唯一当那么长时间的电视节目嘉宾主持的旅程。还创造了我除了长期出访,最长的出国纪录,超过了我从年12月18日至年2月参加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长城站的时间(全部旅程69天,在长城站停留59天)。还有很多更具体的第一和“最”的记录。
当时我正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所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虽然破例批准我请假3个月,但明确不能影响行政、教学与科研工作,我也做了这样的承诺。尽管日常工作由副所长和办公室主任代劳,同人们也支持配合,但不少事是别人帮不了忙的。我有8位在读的博士生,其中4位的博士学位论文当年6月要答辩,须由我审阅改定后才能送评阅。我主编并撰写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刚出校样,等着付印,只能委托博士生周筱赟代看,但遇到的重要校改,还得由我自己决定。我们所与历史系、北京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准备在9月召开的国际会议已发了一号通知,后续的筹备工作不能停顿。我主持的与哈佛大学等合作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我主持的及我们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不能停顿。
我还承诺在旅途中为《北京晨报》、上海《外滩画报》等报刊写报道,为后方网站提供稿件,与作家出版社约定回来后出书。
这些都离不开通讯联系和信息传递,但在当时却有我们今天意想不到的困难。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只能通话,而且收费昂贵,每分钟的通话费要10—15美元。我们一个队只有领队黄海波配了手机,只有公务才能用,私事基本不能用,只是后来国内“非典”(那时我们在国外都称为SARS)疫情严重,才增加了问候电话的次数。所以每到一地,得赶快找网吧收发邮件,因为多数旅馆无法上网,能上的收费都很贵。非洲国家网吧的绝大多数电脑是不能显示中文的,个别情况下允许先下载中文接收软件,但这本身就得耗费不少时间,而且往往不成功,所以基本上都只能将邮件用U盘(那时叫USB插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读出,发邮件时只能事先写好拷在U盘上,到时以附件方式发送。或者只能事先约定,双方都用英文写邮件。而除了领队配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外,只有我自带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发照片更麻烦,一张不到1兆的照片有时花半小时也发不了。
外出期间,国内“非典”暴发,疫情加剧。我们得不到确切消息,只能从国外新闻中分析真相。当北京已成“空城”“死城”,上海已出现死亡病例等消息传来,由不得我们不担忧,不思念家人。外界风声鹤唳,也给我们带来困扰。进肯尼亚前就听说一架国航飞机被机场禁止下客,原机返航。到内罗毕机场时,海关人员一定要我们测体温,甚至扬言要隔离,我们让他们仔细查验护照上的出入境记录,证明我们在2月份已经离开北京,才顺利过关。
3月20日我们在突尼斯时,美军对伊拉克开战了,到4月9日攻占巴格达时我们刚离开利比亚进埃及。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我们特意在车上贴了醒目的标志——用阿拉伯文写上“中国”。到非洲后住的第一家酒店——卡萨布兰卡君悦酒店——在我们离开后发生了炸弹爆炸。我们在阿尔及利亚的全部行程,都在警察的严密保护之下进行。原来计划开车经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肯尼亚,却因水灾与安全问题而取消,改乘飞机。进入肯尼亚前一度收到恐怖活动警报,结果倒是太平无事。
离开突尼斯边境,还没有踏上利比亚的土地时,就见卡扎菲的巨幅画像。在利比亚的12天中,更是无时不感受到这位政治强人无所不在的影响。我们采访、拍摄了展示和学习他著作的“绿皮书中心”、他下令建造的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运河工程、他的家乡即利比亚的“政治首都”的宏大设施。在拍摄他上学的小学时,摄制组还让我坐在他曾经使用的课桌椅上采访他当时的同学。在的黎波里的兵营深处,当我们拍摄被美国炸毁的卡扎菲的住所时,还让我们产生“领袖”会突然现身的联想。17年后再看当时的记录,真有隔世之感。我一直把自己的行走看成目击历史、感受巨变的机会,这无疑是一个可靠的证据。
这次“走进非洲”,我有较详细的日记,旅途中还写了一些报道。这些报道大多已在报刊发表,以后结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走非洲》一书。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我曾将在利比亚这12天的日记整理出来,在《历史学家茶座》上发表。近日翻阅这些日记,发现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包括在那些报道中。近年来到过这些国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更成了旅游热点,但我们的独特经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重复,我们到过的一些地方多数国人还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我将全部旅程的日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葛剑雄
年2月
信息来源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提供相关资料
历史
地理
研究
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j/2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