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经济 >> 选对一座城,福泽及子孙,看看你选的城市可
任何一次赚钱的机会,都要考验对未来预判的准确性。今天讲一讲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前景,记住,这对未来很重要。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加速分化,这将对亿万家庭资产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尽量采用数字对比,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系统预测城市发展。
统治的力量
看上表,中国过去10年,城市GDPTop20的变动情况。从图中get到,年至年,全国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每个城市都在快速发展,城市排名发生了变化,不大。但从年至年,工业化逐渐走入尾声,城市发展开始出现分化,城市开始洗牌,变化很大。
再补充几个城市的排名情况,Top30里排名变化较大的城市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变化,将排名上升的城市在地图上标为红色,排名下降的城市标为蓝色:
以上对比中,很容易看出中国城市的未来趋势:
经济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崛起:成都、武汉、南京、西安、郑州、长沙、合肥
以沿海制造/贸易为主的非政治中心城市下滑:大连、唐山、青岛、苏州、无锡、宁波、佛山
沿海省会被内陆巨型城市从总量上赶超:杭州VS成都/武汉
首都北京:年时GDP是上海的74.97%,年提升为82.22%,年达到90.65%
我们来总结一下上述现象:
行政地位和人口基数的重要性,超过了外贸与制造业。
回忆一下我们原有的记忆:10年前,青岛、大连、宁波、温州在媒体的曝光度,以及人们对其城市财富的认知度,都比现在高得多。七、八年前的全国房价排行,温州、宁波、杭州常常能和京沪深并驾齐驱,卖一套青岛市区的房子,也可以在北京三、四环交首付。
当时的成都、武汉、郑州、长沙等简直不入流,“大县城”和“人才流失”的代名词。还有,南京在苏锡常人民多年的鄙视中一路爬升,经济总量超越无锡,房价赶超苏州,成为苏南人民不可忽视的存在。
城市在分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房价走势的变化。上表为年房价排名,可以看到,温州、宁波、杭州、青岛、大连明显跑输大盘。北京、上海、厦门、天津领涨大盘。
美国、巴西首都进化史为什么提及美国及巴西?联邦制!那么首都,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这个我知道,华盛顿、巴西利亚,都是些从无到有人造的小城市,几十万人口,比咱们北京小多了。真是么?中国地级市/直辖市的范围,通常比欧美的city高1-2级,如华盛顿DC的面积和北京三环类似,但整个都市区则绵延上千平方公里。
上表是年和年美国top20都市区人口变化情况。在大半个世纪里,美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行政中心华盛顿已经默默的攀爬到第6,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和美国年相当,这也就意味着:
中国的城市分化才刚刚开始,重头戏还在后头。继续解读
美国排名大幅下滑的城市主要分为两类:
环五大湖工业城市:以底特律、布法罗为代表老工业区
内河水运枢纽:以圣路易斯为代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枢纽城市
人口排名大幅提升的城市:
内陆中心城市、州府:达拉斯、亚特兰大、凤凰城、丹佛
首都:华盛顿
PS:美国是移民国家,过去大半个世纪西裔亚裔新移民使其南部、西部州人口迅速增加,这也是导致凤凰城、河滨、休斯顿、迈阿密等人口剧增的重要原因。
规律和中国类似,美国那些依赖工业和贸易(无出口加工贸易、内陆水/陆枢纽城市)的城市,工业化后期,逐步相对衰落,被首都和内陆行政中心城市则逐步替代。房价的表现上,从年到现在,3代人时间里,环五大湖老工业区,曾经的全美top20大都市,无一例外,平均房价全都低于全美均价。而那些曾经不入流的内陆行政中心城市和首都,在3代人以后,房价达到了全美均价的2-5倍。也就是说:选错一座城,耽误三代人!选对一座城,福泽及子孙!行政中心城市的崛起历史,以华盛顿最为典型。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长期信奉“小联邦大地方、小政府大市场”。在20世纪初期,华盛顿只有不到50万人口,全美排名在15位以后。从二战开始,联邦政府权力急剧扩大,如今华盛顿已经成为万人口,全美排名第6的都市区。如果用更大的CombinedStatisticalArea口径,将巴尔的摩纳入(距离类似郑州主城和南龙湖),那华盛顿就成为拥有万人口,全美第4的巨型都市区,并将在5年内超越芝加哥,成为仅次于纽约、洛杉矶的全美top3都市圈。
不仅是华盛顿,另外一个上亿人口联邦大国,巴西,在年从无到有新建了首都巴西利亚。年时,巴西利亚拥有62.9万人,全巴西排名第11。而到年,巴西利亚人口.5万,排名第4,并且其人口仍在快速膨胀,有望在10-20年内成为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的第3大都市圈。
最后再看一个联邦制国家——印度。目前,印度首都德里都市区,拥有万人口,超过了万人口的孟买。
于是我们会发现,全球4个人口超过1亿的大型联邦制国家:印度和俄罗斯的首都人口全国第一,美国和巴西从无到有新建的首都已扩张到全国前4名,有望进入全国前三。占全球大多数的单一制国家,基本都是首都人口全国第一,且绝大多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如日本、韩国、法国、英国。
为什么行政权力会对城市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否是一种“国进民退”?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金融、信息、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的重要性超越了工业和出口加工贸易
财政在经济大盘中的比重增加——政府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行政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变化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
中国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
年到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二产和三产都在快速增长。年到年,工业化进入后期,工业增加值占比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而三产占比则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在10年里下滑近3倍,金融业的比重则十年里增长一倍。传统工业的各环节在大多数时候高度依赖地理条件:
资源采掘类:需要在各类资源产地,如煤炭贵金属
重化工:沿海、江有港,水陆枢纽,交通条件好
轻工消费品:港口,离产业链上下游近
年左右,高速工业化进入尾声时,全国到处都是依靠各地特色工业而发财的“老板”们:山西、榆林、鄂尔多斯的煤,浙江的箱包服饰小商品,河北的钢厂,山东的炼油厂,东莞的电子代工厂,长沙徐州的机械重工,昆山的台商等等工业化进入后期,服务业崛起后。三产并不强烈依赖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而更在乎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本、人才、以及行政资源。从富豪榜我们也可以发现端倪:年的富豪榜上,大多数还是各类轻重制造业,而到了年,则大都变成了互联网、投资、房地产。马云、马化腾资产更是大幅提高。三产占比超过70%的美国,其富豪榜上除了一对石化兄弟外,其余被IT、投资、金融霸榜。牛掰的服务业,差别化劳动果实天差地别世界正在快速进化——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为王,实体经济单一劳动者收入冻结。金融业为资本服务使其继续增值,互联网则为劳动者创造出一个低成本的虚拟世界,让人们能沉浸在直播、小说、手游、头条中,从而逃离现实,并导致低结婚率和低生育率;于是,当一个地区高度依赖传统制造业时,其人民将普遍沦为消耗者,该地区的发展天花板也会被锁死。而想要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吸引三类人群:有资产者、金融业、互联网业——因为他们是创造者。
硅谷核心区住房大多价格-万美元,是全美均价的15倍;
曼哈顿、伦敦、香港三大金融中心住房大多价格-万美元;
北京的“中国硅谷”,住房照样价格昂贵;
而至于学区房,就是基础劳动者们试图让后代打破原有的阶层途径。由此可以得出,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只能将资产转移到更多创造者云集的地域。
财政的力量
除了二三产业地位转化外,财政在经济中角色的提升,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大多数人或许都还记得,从90年代到21世纪头几年,中国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形态:
政府财力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急剧缩减;
财政供养人员——公务员、教师、科研事业单位、医生等收入极低,人才流失严重;
军队建设让位于经济建设,装备研发和换代停滞不前;
计划经济社会福利解体,教育住房医疗产业化,国企甩包袱;
东西部差距较大,中西部劳动力大量流失;城乡差距巨大,三农问题严峻;
而在过去十余年,上述情况被迅速扭转,广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以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也日益增强。这一点反映到城市发展上,我们就明显的看到:“大区中心城市”在迅速逆袭。三位区号城市
建国初期设立的几个大行政区,其行政、军队、科研、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于大区中心城市(3位数区号城市):华北大区的北京、天津,华东大区的上海、南京,华南大区的广州、武汉,西南大区的成都、重庆,西北大区的西安,东北的沈阳。很显然,大区中心城市的上述支柱产业都是财政供养。因此财政的强弱,对这些城市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实体产业羸弱的内陆中心城市而言,就更是如此:
90年代,内陆体制内好单位的收入只有沿海出租车司机的几分之一;
成都、武汉、西安,虽然坐拥大量好大学,但人才大量东进、北上、南下,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甚至比不上长珠三角的次要城市如珠海、宁波;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财政的充裕,军、公、教、研的收入远超沿海平均水平,内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对许多中西部人民而言,像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这样体量的城市,唯有京沪广深能比他们更有吸引力,而至于宁波、珠海、青岛、大连之流,已不入法眼。另一个特别的因素是,中国强力的中央政府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每年将沿海发达地区几万亿的税收转移到内陆省份,而这些转移支付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维持军公教研的收入和发达地区同一水平。例如:广东的人均财政收入是贵州的数倍,但人均财政支出不如贵州,这拉平了东西部体制内的收入。
《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汇总表》
上表可见,转移支付总量最多的几个省(黑龙江除外)的省会:成都、郑州、长沙、武汉、合肥,全部是最近10年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这些人口大省,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强、转移支付的增加,其体制内的收入迅速攀升到不亚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并有力推动了行政中心消费类产业和房价的增长——毕竟,军、公、教、研是行政中心的支柱产业,而即便是偏远乡县的公务员和教师,也是最有动力也最有能力把后代及一辈子积累的资产转移到行政中心城市的群体。我们再用华盛顿举例来说明一下行政中心的威力:以MSA为统计口径的美国城市个人收入排行,首都华盛顿排第一,紧接着的是3个以IT为主要产业的都市区,第5名是拥有哈佛和MIT的波士顿。
说到这里,许多人还是会有疑问:你老说行政中心,那为啥大连、青岛、厦门、深圳这些城市的经济比省会更好?答案是——因为中国有五个计划单列市,他们的财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与省份并列,直属于中央,除了上述4市外,还有一个宁波。
但5大计划单列市又有所区别:
省会垄断程度低,自身有好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如大连vs沈阳,厦门vs福州,青岛vs济南;
定位极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深圳——除了金融IT外,自身也在教育、医疗上积极补课;
缺乏高端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省会缺乏后劲:宁波;
除了5个计划单列市外,不鸟省会的还有江苏的无锡——他们以长江口为依托,以上海为前店,通过出口加工贸易和重化工获得了一大桶金。虽然南京已经崛起,但仍没有对他们形成绝对优势。甚至,江北的南通,随着跨江大桥的修通,正在承接江南的制造业,复制无锡的历史,成为过去10年城市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但正如此前的分析,以此类产业为绝对支柱的城市,如果没有成功地把工业时代积累的财富转化为三产为王时代的高端产业要素,那么他们的发展还是有天花板的——比如很容易就转移到南通。
一个闪亮的正面案例就是深圳——从“深圳你将被谁抛弃”,到主动引进大医院分院,成功为深圳的“腾笼换鸟”保驾护航。而苏州显然就比深圳晚那么一步,因此近年来其经济表现就不如深圳抢风头。
许多次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性——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上述的各种分析,如果没有年轻人口的支撑,都将是没有意义的。以沈阳为例,贵为3位数区号的东北大区中心城市和东北战区驻地,还拥有大学。记得在七八年前,《新闻联播》曾播过铁西区老工业区大变身的经验,但如今当老龄化袭来时,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沈阳在全国排名的大幅下滑的命运。小结:
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已经落幕,年轻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就在眼前;
同步发展、同步致富已成往事,城市的发展正在加速分化,惨烈的优胜劣汰即将开始;
能否将工业时代积累的财富转化为高端三产行业,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
行政权力、财政资金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日渐增长,这有利于行政中心城市;
国家级中心城市、大区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在这轮竞赛中处于天然优势地位;
人口和人才的争夺大战即将开始,未来5-10年,除一线城市外,其余城市会进一步放开户籍,甚至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来吸引人口;
综合起来:行政中心、服务业高地、年轻的年龄结构、巨量腹地人口,这些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利好要素。当然,只有极少数城市具有所有这些特质,而大部分城市都需要面临权衡;
5-10年后,分化的初步结果就将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将导致亿万家庭资产的大幅波动。在这样一个分蛋糕大于造蛋糕的年代,眼光的好坏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郑州有未来吗?
郑州年排名24名,10年前进了7名,可以看出依靠人口优势、地理优势,郑州飞一般发展,因此未来在郑州的固定资产必然升值。与其对立的典型城市,鞍山。衰落的太明显了,年还排在合肥前面,现在连全国百强都没进去,类似这样的城市资产,未来继续相对贬值。
如果你认为本文章不错,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阅读!
《END》
by赞赏
长按补骨脂素价格大概是多少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j/1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