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经济 >> 互联网北漂的一封家书
ALETTERTOYOU
互联网北漂的一封家书
李富春:级阿语本科,年前往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年至今就职于字节跳动公司,从事内容安全运营方面的工作。
·ALETTERTOYOU
Hello,久违了上外的同学们,你们好么?
在走出上外校园之前,你有想过或者正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互联网打工人吗?
说起互联网,我猜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形象可能就是头顶发亮的程序员小哥。果然~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虽然在互联网的确有不少聪明“绝顶”的人,但其实很多研发们都是仪表堂堂的帅哥,而且女生也不少。在字节工作快三年了,周围的大部分同事都觉得我是一位老员工,但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新人。字节跳动的业务遍布四海,招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很多我们的校友。比起他们我的经验乏善可陈。
ALETTERTOYOU
幸运的是我还和学院的老师保持联系。老师说让我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入坑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毕竟作为一个过来人,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和大家相同的困惑吧。所以倘若同学们不嫌弃,我这就厚着脸皮说点个人感想吧。
01
互联网人员的流动性确实很大
ALETTERTOYOU
在短短三年间团队解散重组,我已经换了6次leader,还能够一直在同一栋楼办公也是稀奇……
年我通过提前批来到了上外东院学习阿拉伯语,然后一眨眼年我从苏丹留学回国,在家没待几天就赶到北京,在离总部不远的一栋大厦里开启了Bytedancer的AlwaysDay1模式。
一开始我的团队有20多个人,大部分人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同学,而且是来自各个专业:外语、新闻、统计甚至物理。所以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太常见了。TikTok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我们的产品是另一款海外短视频App。虽然在当时我们和TikTok一样正在拓展中东的业务,需要懂阿拉伯语的同学帮助把控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我被HR“忽悠”了,以为自己会去TikTok,没成想是另一款产品,从此与TikTok一衣带水。
ALETTERTOYOU
其实我们的工作一点都不高大上,因为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比较下沉,所以很多内容比较低质,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这只是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的流水线工作。在这个阶段我觉得阿拉伯语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一直保持功力才能在未来抓住新的机会,另起炉灶。然后我就利用工作条件提供的便利,从网上搜罗新鲜的学习资料。同时,随着团队的扩大,我还拥有了和阿拉伯local一起共事的机会,与其中的一个人结成了为数不多既可以约饭玩耍又能掏心窝子的好哥们儿。
很快到了年底,业务被调整,老团队按各职能进行拆分合并,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小组,与其它产品线的同学一起组建新的团队。在年一整年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小语种的同事,而团队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加入,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国际范十足的大团队。为了坦诚清晰,保持不同文化间相互包容,大家日常沟通交流都用英语,小语种渐渐用得少了。在其他方面,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意思。虽然身为一个上外人会为母校感到自豪,但保持开放谦逊,才能从别人身上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会说小语种或者英语好,那都不是骄傲的资本,你会越来越觉得外语只是一门工具,为个人综合素质增添一抹色彩而已。
年初疫情来袭,同样突然的是我们的业务也将被迁移海外,国内团队要解散。短短几个月大家相继离开,曾经的好朋友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相比TikTok的蒸蒸日上,我们的产品却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疫情期间在家办公,我曾想过要离开,但后来遇到我的前一任leader,与他一番沟通后,我决定还是去新团队试一试,至少以后在离开的时候能带着有用经验离开,而不仅仅是纪念品。于是乎,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开始接触更多的产品与更多的业务,与不同小组、部门的同事对接,才发现我对互联网公司知之甚少。记得在一个茶话会上,有一位风趣的研发大哥说过“要想搞清楚一个行业至少得三年”,而对于佛系的我来说,可能三年还远远不够。
如今回过头来反思我自己曾纠结过的事,吃过的亏,上过的当,可能都是源于我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和思维转变得不够敏捷。曾经在学校里有设定好的课程,门门考试会逼着你挑灯夜战,尤其是考试周的夜晚。这种对外在的压力所形成的依赖使人缺少自主规划的能力,再加之没有人强迫你加班,就会懈怠,沦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拥抱,人各有各的追求,究竟该如何生活,关键在于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在我工作期间遇到的人里,总有一些即使很久没联系但印象依旧深刻的人,每每想起他们都能让我心中一亮。这类人往往都是抱定梦想,笃定前行的探路者。他们很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而且始终如一地努力跋涉攀登,克服重重困难,翻越一座座山丘后又到更远的地方开始新的旅程。
02
从一名学生升级为一名打工人
ALETTERTOYOU
一次次痛苦地挣扎就是华丽的蜕变,少年无向易中轻。
在高三,仿佛人生的方向就是那一次“决定命运”的高考;在大学,仿佛未来的出路就是靠门门功课绩点高。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往往很容易把目标当成目的,习惯于等待别人来告诉你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总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最优解。对不起,时间不允许你追求完美主义,必须务实敢为,付出行动。所以我不能告诉你向哪里发展,这件事从来都要你自己去决定,别人的代劳虽然当时会觉得省心,但日后是否终有一悔,反倒生出怨恨就很难说咯。
那么自己该如何做决定,我看到过别人打的一个比方,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黑暗和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而每当你去探索且有所发现时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灯,所以只有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点亮,世界才会逐渐清晰明亮起来。这其中尤其是当你点亮了关键的那几盏灯后,光明扩展的速度就会加快。意思就是:要通过求索和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脚踏实地,从而不被外围的人事物轻易动摇。说得更具体一点,学生时代,需要更多地学习和了解课程之外的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去实习也好,去体验也好,为的是尽早地明确方向,将努力奋斗与正确的选择结合在一起,有的放矢,步步为营。这里的话其实说得有些宽泛,我想大家也并非不懂得这些道理,但有时候就是会迷茫。说实话我告诉大家我也迷茫,但是迷茫也好,焦虑也罢,它们会一直存在。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思索一个所谓的终身事业,不如先迈开步子去社会里走一走,从摸爬滚打中接接地气,将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联系起来,不知不觉路就走出来了。
03
赚钱不是目的
ALETTERTOYOU
北京的房租很贵,为了省钱,我被黑中介坑得很惨。
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学生很容易犯的错就是看重短期的物质回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人干一份工,领一份薪水罢了,老板你又不给我升职加薪我凭什么给你拼命。其实这和上学时的情景很像,总觉得是父母老师要求我们学习。但其实在职场里打工不仅仅是给资本家出卖劳动力,更是给你自己积累经验,为建设优秀的自己添砖加瓦。所以消极怠工,偷懒摸鱼才是真的浪费青春。而主动给自己找活儿干,就像经营自家产业,时常寻找可以提升优化的点,带薪学习,才不会堕落成一条可有可无的咸鱼。
其次对于辛勤工作所获得的报酬,不要总想着省钱,与其让它躺在银行账户里睡觉,不妨了解一些理财知识,让它升值。同时也不能铺张浪费,应该更多地将其用于个人提升,和人脉结交上。这些都是具有长远利益的良性投资。
最后,我们说回互联网,大家都觉得互联网前景好,赚钱多。不过就像一开始说的,这里流动性很大,而且很多工作其实是偏向年轻人的。如果你不懂技术,做不到干个十年八年财富自由,就只能从小小的运营岗位开始,那可能会需要很久很久才……你懂的。但是如果你压根儿就不是冲着钱来的,你就是对互联网情有独钟,抱着一腔热血想要做出一番事业,那么不妨在来之前先了解了解这个行业。这里我推荐三本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同学们可以抽空扫一下,这样就能减少因为试错而带来的时间上的损耗,有的放矢。在有限的学生时代里一定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事物,因为一旦步入社会,试错的成本就会陡然增加,那时的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云淡风轻了。好了,感慨的话不必多说,上干货,推荐大家看下面三本秘笈:
第一本:《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张亮
第二本:《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
第三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
这三本书在顺序上没有特意安排,通过阅读它们能够告诉你作为一个文科生在互联网公司里所能从事的两大类岗位:运营产品是什么样子的,是干什么的。如果看完后依旧兴趣盎然、意犹未尽,那自然还会去网上搜索更多的资料。如果不感兴趣,那就全当科普也没啥坏处,至少帮你避免了一个坑。不管怎样,欢迎你来字节,还是有的,但这里的气氛和福利还不错,哈哈,避免无图无真相,来看看我们字节跳动的圣诞福利吧。
哈利勒·李
年3月北京
ALETTERTOYOU
撰稿:李富春
排版:张国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